快速导航

电话:0311-86020020 85026333
手机:0311-86020020 / 18931111912
高老师
邮箱:1693868882@qq.com
地址: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裕华路66号(原省政府对面)
土墙上的密码:西柏坡精神与共产党人的初心解码
发布时间:2025-04-14 08:57 浏览:691948年的一个冬日,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土墙民房里,毛泽东伏案疾书,煤油灯的微光在纸面上跳动。窗外是呼啸的北风,屋内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思考。正是在这些简陋的土墙之间,共产党人完成了对旧世界的最后一击和新世界的最初构想。七十余载光阴流转,当我们重新站在西柏坡的土地上,触摸那些斑驳的墙垣,仿佛触碰到了一个巨大的精神密码箱——这里封存着中国共产党人最本真的初心密码,等待着被当代人重新解码与传承。
西柏坡密码的第一重数字是"两个务必"——"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、谨慎、不骄、不躁的作风,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"。这看似简单的二十八字,实则是共产党人面对历史转折点的清醒剂。1949年3月,中国革命胜利在即,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这一告诫,恰如给即将进京"赶考"的全党注射了一剂防疫针。当时,一些干部认为革命即将成功,可以松一口气了;部分人开始讲究吃穿,滋生享乐思想。而"两个务必"如同一盆冷水,浇灭了可能蔓延的骄傲火苗。历史证明,正是这种自我警醒,使共产党人在进城后避免了重蹈李自成"四百天王朝"的覆辙。今天,当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"两个务必"的当代价值更加凸显——它提醒我们,越是接近目标,越要保持定力;越是取得成就,越要如履薄冰。
西柏坡密码的第二重核心是"赶考"意识。将执政比作"进京赶考",体现了共产党人对权力本质的深刻认知——权力不是战利品,而是考卷;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在西柏坡时期,共产党人面临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,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:"我们决不当李自成,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。"这种"赶考"心态蕴含三重境界:一是对人民负责的敬畏感,视人民为考官;二是永不自满的进取心,把每一天当作新的考试;三是自我革新的勇气,敢于直面答卷中的错误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共产党人的"考试"难度升级了——既要应对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外部考验,又要破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的内部难题。西柏坡的"赶考"精神告诉我们:真正的考验不在于夺取政权,而在于如何用好政权;不在于一时的高分,而在于始终保持"考生"的清醒与谦卑。
西柏坡密码最深层的内核是人民至上理念。这个小山村见证了许多载入史册的决策,但最动人的或许不是那些宏大叙事,而是渗透在细节中的人民情怀。中央机关借住在农民家里,坚持付房租;领导人穿着补丁衣服作报告;作战室里用废旧颜料桶改造的文件箱...这些物质匮乏下的精神富足,折射出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政治本色。更值得深思的是西柏坡时期的土地改革,它不仅是经济政策,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,使亿万农民第一次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。共产党人明白:只有把"人民"二字刻进行动里,政权才能获得最深厚的合法性基础。今天,当"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"成为新时代最强音时,我们更加理解西柏坡精神中人民立场的永恒价值。
解码西柏坡的初心密码,不是为了怀旧,而是为了寻找面向未来的精神坐标。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,我们已不需要睡土炕、点油灯,但需要保持那份与人民共情的能力;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不再缺乏决策数据,但不能丢失那份"赶考"的谨慎;在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背景下,我们有了更多自豪的理由,但决不能抛弃"两个务必"的清醒。西柏坡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流动在共产党人血脉中的基因密码。
土墙会风化,但精神不会褪色。当我们这一代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,能否像西柏坡时期的共产党人那样,既胸怀天下又脚踏实地,既敢于斗争又善于学习,既充满自信又永葆敬畏?答案不在于我们如何讲述过去的故事,而在于我们如何书写未来的篇章。西柏坡的密码箱已经打开,真正的解码行动,才刚刚开始。
某单位赴西柏坡党员干部培训图片。